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本局規劃課李友平課長奉派隨同本署陳署長伸賢於本(95)年1月15~21日赴大陸黃河委員會考察黃河治理

本局規劃課李友平課長奉派隨同本署陳署長伸賢於本(95)年1月15~21日赴大陸黃河委員會考察黃河治理之工作及成效,心得報告摘要如下:
壹、黄河的概況及特點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每年雨量僅300~600mm。有下列四大特點:
一、水少沙多,水沙異源: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逕流量580億立方公尺,是長江的1/17;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是長江的3倍。輸沙量及含沙量均為世界大江大河之最。
二、河道型態特殊:
黄河下游河道為「地上懸河」,河床一般高出地面4~6公尺,高的達10公尺以上。河道上寬下窄,最寬處達24公里,最窄處僅275公尺,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河勢遊蕩多變,主流擺動頻繁且河道内灘區居住人口181萬人。
三、水土流失嚴重: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其中侵蝕模數大於每年每平方公里15000噸的劇烈侵蝕面積有3.7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同類面積的90%。
四、洪水災害頻繁
從先秦時期到民國年間的2540年中,黃河共決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決溢範圍北至天津,南達江淮,縱横25萬平方公里。每次決口,水沙俱下,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生態環境長期難以恢復。目前,黃河下游防洪保護區涉及豫、魯、皖、蘇、冀五省,範圍達12萬平方公里,人口8,755萬人。
貳、黃河面臨的四大問題
黃河經幾千年來各朝代之治理,迄今面臨下列的四大嚴重問題:
一、防洪任務重:
隨著擴大投入對黃河治理及小浪底水庫的建成,下游防洪能力有顯著增強。但是,按照「確保堤防不決口」的要求,還存在以下問題 :
1.泥沙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地上懸河”將長期存在。
2.小浪底至花園口區間2.7萬平方公里內產生的洪水無工程控制,花園口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仍達15,700cms,且預見期只有8小時,對下游防洪安全威脅大。下游灘區和東平湖滯洪區群眾遷安救護十分困難。
3.河勢遊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堤防多為沙質土,抗沖抗滲能力差,中常洪水即可能發生重大險情。
二、水資源短缺:
自7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開始出現斷流,特別是90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斷流。1997年情況最為嚴重,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斷流達226天,斷流河段上延至河南開封附近,長達704公里,斷流造成了局部地區生活、生產供水危機,並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並加劇下游主槽淤積,破壞生態系統平衡。1999年,國家授權黃委對黃河實行水量統一調度,採取限制用水等措施,實現了連續六年不斷流。但由於黃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加上法律、經濟、工程手段滯後,缺水斷流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三、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鉅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自然環境惡劣,治理難度極大,進度緩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依然存在,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四、水污染加劇:
排入黃河的污水量由1980年代的21億噸增加到1990年代的42億噸,另Ⅳ類及劣於Ⅳ類水質的比例變化,由1980年代的31%增加到1990年代的61%,均增加一倍。
參、黃河的治理的基本思路與治理措施
為實現“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謀求黃河長治久安,基本思路與近期(2010年)治理措施有四大措施:
一、按照「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處理洪水的基本思路,加強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設,確保堤防不決口。
二、按照“ 開源節流並重,節流為主,强化管理”的思維,確保黃河不斷流。
三、根據劃定的水功能區,按照“入河廢污水總量和污染物總量雙控制”的原則,實行省(區)際斷面水質行政首長負責制 。
四、按照“攔、排、放、調、挖”的基本思路,綜合處理和利用泥沙,確保河床不抬高 。
肆、近年来黃河治理之工作
一、構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治河體系:
為解決當前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黃委以中央科學發展觀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為指導,提出了“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及其“1493”的治河體系。具體內涵,就是把維持黃河健康生命作為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一個終極目標,把“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作為體現其終極目標的四個主要標誌,該標誌通過九條治理途徑得以實現,“三條黃河(即數位黃河、模型黃河、原型黃河)”建設是確保九條治理途徑科學有效的基本手段。
二、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
黃河水資源是流域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基礎和保障 。為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自1999年國家授權黃委對黃河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調度以來,在來水持續偏枯的情況下,我委嚴格貫徹國務院1987年批准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綜合採取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經濟等手段,通過統一調度和科學配置, 實現黃河連續6年不斷流 。
三、科學決策,適時開展黃河調水調沙:
為了塑造協調的黃河水沙關係,我委從2002年至2004年連續3年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2002年是基於小浪底水庫單庫運行的調水調沙,2003是年基於不同來源區水沙過程對接的調水調沙,2004年是基於幹流水庫群聯合調度和人工擾動的調水調沙 。三次水沙條件各不相同,目標及其採用的措施也不相同,但基本涵蓋了黃河調水調沙調的不同類型,使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的最小過洪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cms提高到3000cms。實踐證明,通過調水調沙塑造和諧的水沙關係,可以有效遏制黃河下游河道形態持續惡化的趨勢。 隨著外流域調水對黃河水資源量的增加,再加之水沙調控體系的日臻完善,不斷對黃河水沙關係進行調整,可逐漸恢復黃河健康生命形態,並最終得以良性維持。
四:強力推進標準化堤防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黃河下游堤防的抗洪能力,黃委抓住“十五”期間國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契機,強力推進標準化堤防建設 。下游標準化堤防是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和生態景觀線於一體的重要防洪工程,一期工程定在黃河南岸,包括堤身幫寬、放淤固堤、險工加高改建、修築堤頂道路、建設防浪林和生態防護林等專案 。面對戰線長、工期緊、遷占賠償任務重的重重困難,各級建設管理部門加大建設管理力度,確保工程品質。各施工單位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千方百計加快施工進度,2005年汛前全面完成了建設任務。一期標準化堤防建設共完成工程長度287.16公里,土方1.26億立方公尺,石方69.18萬立方公尺,遷安人口2.34萬人 。
五、全面啟動“三條黃河”建設,構建治黃科學決策場:
「三條黃河」,即原型黃河、數位黃河、模型黃河。就是把自然中的黃河,裝進電腦,搬進實驗室。它們之間相互聯繫、互為作用,構成一個科學的決策場,以確保黃河治理開發的各種方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黃河水情資訊查詢及會商系統、黃河水量調度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等一大批應用系統投入使用 。建成了水文資料庫、即時水雨情資料庫、黃河下游工情險情資料庫等 。黃河下游綜合業務通信網、上下聯通的電腦網路等基礎設施和平臺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了各類治黃資訊的網路傳輸與共用。《模型黃河”工程規劃》得到水利部的批復,由黃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鋪河段模型、三門峽水庫模型、小浪底水庫模型等組成的模型試驗基地建成投入應用。在近年來一系列重大治黃實踐中,“三條黃河”實現整體聯動,為治黃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