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讓我們一起來當河川公民科學家」

       為打造蘭陽溪美好河川環境,讓志工夥伴們辨識河川生態環境並協助調查,一河局三顧茅廬邀請到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范義彬副研究員及宜蘭大學阮忠信教授親自蒞臨,指導志工夥伴們認識常見的河川生物及植物,並透過手機App工具(iNaturalist愛自然)紀錄,未來可將此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供後續規劃、設計使用,讓大家一起來守護蘭陽溪。

       課程內容從整體水域生態系開始介紹,水域生態系可概分為生產者、一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分解者等4類,一般常見的水生植物(如水蘊草、臺灣萍蓬草、滿江紅...等)為生產者,吃水生植物維生的浮游性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及脊椎動物(如馬口魚...等)為一級消費者,以各種食物為食的水生昆蟲、水棲昆蟲(如蜻蜓稚蟲、魚蛉幼蟲...等)為二級消費者,最後則是可以執行分解程序的分解者(如蒼蠅、蝌蚪...等)。第二堂課介紹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該如何以植物的長相判別植物的物種,其中最容易取得的是葉子,也是最常用的技巧,從葉子外觀(型態、顏色...等)、生長的葉序(互生、對生及輪生)判別植物的種類。

       阮忠信教授介紹,iNaturalist愛自然,是一款手機App工具,在各地自然愛好者及公民科學家的熱情分享下,在全世界的註冊使用者已超過510萬(截至2022年4月底),生物觀察記錄已超過1億900萬筆資料(截至2022年4月底),是一款相當廣為使用的工具 ,因此希藉此工具調查,以瞭解蘭陽溪之生物種類樣貌。

       在App工具操作上,iNaturalist愛自然的介面相當簡潔,可利用google、Facebook、apple帳號或以email註冊登入,即可擁有屬於你的生態觀察紀錄,登入完成後可藉由上傳照片或是現場拍照來進行紀錄,上傳成功後App會協助進行初步的判釋,判別該生物係屬何種綱、目、科、屬、種...等,填列完畢後可看到自己的生態觀察紀錄及附近地區他人的觀察紀錄,藉此瞭解此區域的生態物種及其生態鏈;累積到一定的資料量後,可將生態觀察紀錄從App匯出,進行更進一步之分析。

       在本次課程中,從手機系統、定位、相機設定,到App下載、註冊、登入、拍照、上傳及其它功能介紹,每個步驟逐一詳細解說,教導每位志工夥伴,當志工在操作上遇到困難時即刻協助解決,直到每一位志工夥伴都可以順利操作App。排除所有困難後,即帶領志工前往教室旁的小秘境,讓志工可以立即使用App,開始做生態調查紀錄,創造專屬的觀察紀錄,遇到操作上的疑慮可直接提出,由講師及助教協助解惑,未來在執行上有任何問題亦可與講師、助教、一河局承辦人及每位志工夥伴們互相討論交流。

       在現今科技進步快速的時代,大數據分析已逐漸成為決策者不可或缺的參考依據,唯大數據分析之「大數據」取得,往往有一群四處奔波、揮灑汗水的人們,默默地為了彼此的家園付出。在臺灣宜蘭的蘭陽平原,有水利署防汛護水志工第1大隊,正在為了我們的蘭陽溪默默付出努力,不管外面是豔陽高照或風吹雨淋,夥伴們總是一肩扛起重責大任,無畏惡劣天氣外出巡查所負責的區域,因此一河局邀請盡責的夥伴們一起來當河川公民科學家,借眾夥伴們團結的力量,助一河局一臂之力,夥伴們皆已摩拳擦掌,卯足全力迎接新的挑戰,一同攜手守護我們的蘭陽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