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現階段呈現第一年度期末階段性成果,僅供參考,後續將持續依大小平台會議、委員審查意見進行調整與修正。)

課題主要分為三個面向:水道與土地洪氾風險面向、藍綠網絡保育面向、水岸縫合面向。

並分述如下:

 

【A.水道與土地洪氾風險面向】
一、A1.水道沖淤變化及暢通洪流
  和平溪上游山區河道呈現蜿蜒狀態,河川界點以下河段低水流路,流路擺盪易造成攻擊面堤腳破壞或毀損(如澳花一號堤防斷面11),支流楓溪於101年蘇拉颱風侵襲時曾造成中下游段(斷面3~5)河道土石大量淤積及坡面土壤沖刷流失,危及左岸河防安全。因此,如何以可行的措施來有效減少土砂進入河道為一課題。

二、A2.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依據IPCC評估報告,以和平溪流域所在之東部地區,在RCP8.5情境下(溫室氣體高度排放的情境),推估21世紀中(2036-2065年)年最大日降雨量的增加率(中位數)為14.5%,而世紀末(2071-2100年)增加率(中位數)為28.1%。因此如何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為一重要課題。

三、A3.市鎮聚落重要產業保護
  和平溪下游左岸及楓溪右岸間為南澳鄉澳花村下部落,位處自然河階台地,洪水來臨時易將岸邊之坡面土壤沖刷流失,危及河防安全;大濁水橋下游右岸有和平工業區設立,為水泥生產專區,內有工業、電力及交通等設施,對於該區域發展具重要性。前述各區位目前皆已設置防洪構造物加以保護,但工程措施之保護有其極限,需要以非工程的手段來降低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B.藍綠網絡保育面向】
一、B1.生態基流量維護水域棲地
  生態基流量是指河川水域環境提供之保護,其設計原理為維護或改善河川生物生長、生存及生育之所需流量。台灣地區河川豐枯流量變化極大,加上河川上、中游常設有水庫或攔水設施,枯水季時,常導致該設施下游流量枯竭,改變原有的河川流水型態及魚類棲地,嚴重破壞生態,此皆因未充分考量生態基流量所造成,若水量低於生態基流量,甚至可能出現斷流情況,壓縮水域生物生存環境,導致該區域之水域生物出現生存危機。
 ● 上游水力電廠放流量
   和平溪上游和平南溪建有南溪壩引水發電,因堰壩取水而致下游河川生態基流量可能降低。目前台電公司依照環評承諾維持基本放流量0.474cms,而其計算方式為使用日本水力發電事業經驗法計算。但若依Tennant法以10%年平均流量為生態基流量,計算結果為1.13cms,以日流量延時曲線法Q95計算結果為3.12cms,依據水規所前期研究,建議屬山區河溪之和平南溪採用Q95作為生態基流量,且其成果以Q95較接近棲地評估法。南溪壩興建初期可能缺少河川水文資料,而使用經驗法進行生態基流量推估,但對於基本放流量(生態基流量)0.474cms是否合理,或足以維持生態廊道,建議台電公司應進行週期性生態棲地評估,以佐證基本放流量之合理性。

 ● 支流楓溪下游水量少
   依據前期河川情勢調查(民國103年)調查結果,楓溪生態基流量在4季調查中僅有第3季滿足,其餘3次實測流量皆不足。且澳花橋至過水路面部分河段(約自澳花橋上游300公尺處至下游),調查時有無地表水逕流情形,地表河床上並無水域空間可提供水生動植物有效棲地,已嚴重影響此段水域生態環境。
   支流楓溪屬土石流潛勢溪流,上游山區崩塌次數較多,土砂生產量高,多次崩塌土砂造成該支流下游段接近澳花橋處,在近年有較明顯的淤積情形,導致由上游來的水量大多滲入河床下方形成地表水伏流化,加上枯水期楓溪流量減少,造成下游的河道表面幾無水流,致使地表河床上水域空間狹小,壓縮水生動植物有效棲地。

二、B2.洄游性物種生態廊道受阻
  洄游性物種生態廊道受阻因素,除了受地表水伏流化影響之外,亦受高程差大之影響,而兩因素也時常相互影響。支流楓溪根據林務局109、110年生態調查資料顯示,在和平溪主支流匯流處、澳花橋附近以及河川治理界點上游水保局建設之固床工處,皆是洄游性物種生態廊道受阻之點位,而調查之洄游物種紀錄包含:大吻蝦虎、日本瓢鰭鰕虎、兔頭瓢鰭鰕虎、大和沼蝦。主支流匯流處與上游固床工處,因屬地表高程差較大情況,而有常態地表水伏流化情形;澳花橋附近則受河床淤積影響,有地表水浮流化情形;而主支流匯流處另在民國109年有長時間未匯流入海,影響洄游性物種洄游。

三、B3.水質不佳高影響水中生物之生存
  根據環保署和平溪大濁水橋水質監測站資料,懸浮固體(SS)及總磷(TP)項目每年達標率甚低(<10%)。且近十年懸浮固體(SS)濃度每年平均大於100(mg/L)。河流水質濁度上升會阻礙光的穿透,進而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初級生產者-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進而無法提供較高階消費者之豐富食物來源,另對魚類而言,高濁度會刮傷魚鰓,造成阻礙魚類呼吸作用,影響魚類的生長與繁殖,甚至使其窒息而死亡。
  本流域造成懸浮固體(SS)濃度高之原因,除受上游和平北溪多處崩塌地影響,土石崩落進入河道造成之外,另外則是中下游沿岸礦場、砂石洗選場之廢水排放,以及砂石車擾動河床(包含礦場砂石車以及下游河川疏濬砂石車)等因素,導致水質短時間懸浮固體濃度過高,而有水色及濁度不佳情形。

       此外,雖根據研究總磷數值可能與SS有正相關性,但依據監測資料推論,和平南北溪匯流後至中下游沿岸,仍有其他廢汙水排入河川而造成此數值加劇,可能與沿岸礦場排放之廢水或是生活汙水等有關。

四、B4.人為活動影響陸域環境棲地劣化
  和平溪流域礦產資源豐富,中下游沿岸有數家砂石場及水泥工廠,而近年為防洪安全,於主流下游進行河川疏濬作業。流域內砂石車運輸大多行駛於河床道路,造成砂塵飛揚及噪音等問題,對周遭生態產生影響,亦不利陸域動植物棲息。
 ● 環頸雉
   依據臺9線生態調查結果,漢本樣區自2012年起至2018年間,環頸雉歷年數量呈現下滑趨勢,推測應與合適棲地縮減以及工程所造成之間接干擾有關。因樣區草生地僅零星位於近海岸以及和平溪岸,且和平溪岸草地因位於行水區,水量較多時會遭到淹沒。此外,頻繁進出之工程車亦可能造成間接干擾。
   另外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49種陸域脊椎保育類動物潛在分布範圍資料(2020/05/06版本),環頸雉潛在分布地區包含:主流中下游以及支流楓溪過水路面以下,過去居民曾於澳花一號堤防附近看見其蹤跡,但於103年和平溪河川情勢調查就僅有出海口樣站有紀錄,推測現況可能已因土地利用型改變,以及受砂石車來往影響,而造成環頸雉棲地縮減。
 ● 紫芋蘭
   依據臺9線環境監測報告,於民國106年3月及110年3月和平溪砂洲上草生地,各發現2株及1株紫芋蘭,其屬「植物生態評估技術規範」附錄之特稀有植物。砂石車行駛路線須特別留意,以利維護其棲地。

 

【C.水岸縫合面向】
一、C1.下游河段揚塵問題
  揚塵主要發生在每年10月至隔年4月間東北季風影響時間,為旱季期間。而在颱風環流影響或是落山風在地形作用下,也會造成揚塵事件。和平溪由於常流量流徑周邊植生稀疏,揚塵砂源充沛,致使和平溪具備易發生揚塵之條件。除了上述氣象因素造成之揚塵外,還有人為活動造成的揚塵現象,如河川疏濬作業或是礦場採取工作等,因砂石車往來行駛路線及區域內表層土石乾燥而常造成揚塵情況。
  根據第2場小平台工作坊(克尼布部落地區),部落主席提到過去和平地區擁有大面積防風林,近年因開發關係而消失,也是造成揚塵現象之可能因素之一。而藉由調閱自70年代至今之歷史像片基本圖以及國土利用調查歷年成果圖,進行土地利用變化之比較,包含左岸漢本地區裸露地、礦業及相關設施面積的增加,右岸防風林、闊葉林之範圍減少,可推測土地利用變化也是造成和平地區揚塵情況的原因之一。而在上述種種因素同時影響下,共同造成和平溪流域揚塵嚴重情形。
  近年一河局每年投注金額執行揚塵防治改善工程,主要施作工法有:河道整理疏濬引水以及綠覆蓋,並已於110年度在和平溪北岸種植灌木喬木混和林,以及111年於澳花橋上游種植喬木等。和平溪下游事業單位─經濟部工業局,亦於民國109年起配合執行揚塵抑制工程,主要以高壓噴槍灑水方式進行防治。而根據空氣品質PM10監測結果,最常發生超標測站之和平車站,雖每年仍有超標情形,但監測值已逐年降低,顯示出揚塵防治之成效。後續仍須持續進行相關防治措施,目標監測結果皆能達到標準值以下。

二、C2.部落社區水岸環境改善營造
  和平溪流域部落社區主要有兩處,分別為主流左岸(楓溪支流)澳花部落,以及主流右岸克尼布部落(和平社區)。並依據今年度之現勘、訪談、工作坊等平台辦理成果,將在地居民親水環境之想法與需求,回饋至本課題中。
 ● 澳花部落
   楓溪澳花橋周邊除在枯水期時水量較少之問題之外,澳花橋周圍河道行水區草木高大,遮擋人們眺望水岸景觀機會,造成空間視覺上阻隔兩側部落居民,也由於這項因素,使居民親水意願降低,大部分遊客及居民若需進行戲水活動,大多前往更上游之處(斷面#3至#4以上)。若要營造帶狀親水環境廊道,應先進行澳花橋周邊河道環境整理,提升居民與遊客之親水意願,亦可配合堤上之既有道路,打造休閒散步步道,並結合堤後及岸側種植兼具美觀及遮蔭之喬木。
 ● 克尼布部落
   和平地區主要水環境區位位於和平堤坊下游段(和工二路)至出海口,有近2公里區位可營造水環境休閒廊道。根據第2場工作坊活動,了解在地居民期待能規劃之親水環境包含:釣魚平台及和工二路休閒步道(自行車道)。該區位現況雖有步道設計,但景觀上並無定期整理環境較為雜亂。目前台泥公司於和平地區規劃單車遊行程,部分單車路線經過和工二路,但目前親水環境缺乏休憩停留點,可進一步改善,將點狀分散休憩景點串連為帶狀之休閒河岸開放空間,於河岸空間停留點處設置導覽解說牌,強化與營造河岸藍帶之整體意象。

四、C3.水域環境資源重整連結
  盤點和平溪流域相關觀光規劃,主要有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辦理之「大南澳整體規劃」、水保局推動之澳花村農村再生計畫,以及和平地區之台泥DAKA園區。大南澳整體規劃包含子計畫:澳花部落地方創生計畫、漢本遺址文化再現計畫、澳花瀑布魅力形塑計畫;農村再生計畫則除了提升農業技術外,亦有改善楓溪河岸景觀營造計畫。如何將上述計畫透過交通路線等方式,進行空間整合串聯,為水岸縫合之課題之一。